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林州红旗渠风景区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林州红旗渠风景区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我来回答:
1.我是林州人,历史上严重缺水,主要是那个历史时期全国大范围严重大旱;
2.又因为林州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利,所以相对其它地方来说,比较缺水;
3.电视剧所说的一生洗三次脸是不存在的,那是电视剧的艺术加工,为了突出矛盾。
4.对于正常年份来水,林州是不缺水的,电视与现实还是有区别,电视剧主要为了突出红旗渠精神,和当时全国的困难时期是有关的,国家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来扶持地方政府的各种建设,都是自力更生,其实在当时的条件下,全国都是一样的。
历史上是真的缺水,我的爷爷辈儿,在他们还年轻的时候,每天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挑水!
每天早上,背着一个扁担,两个水桶,需要走很远的距离打水,然后回来把水缸里面的水加满。
在林州,过去叫林县,以前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好几口水缸,就是用来存水的。
在天气干旱的年代,不管是种地,还是吃水,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,以前没有机械,全部靠人力挑,而且以前的水井也特别少,所以碰到天灾干旱的时候那是真的缺水呀。
红旗渠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工程,那个年代,每家人都出劳动力,承包工程段,青年洞前面的那一段就是我们镇负责承包的。
刚修好的时候,确实解决了很多灌溉用水和吃水的问题,这些年虽然支渠都已经废了,观赏的价值大于使用的价值,但是精神最起码流传下来了!
还有林州是建筑之乡,很大原因就是当年修红旗渠的时候锻炼出来了很多匠人!
当然现在的林州已经不怎么缺水了,现在各个地方都开始修水库存水,各地打的机井也能满足人们日常用水的需求,各地修了很多人工湖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林州参观一下,这里无论是山景还是水景都是挺不错的。
林县历史上缺水是真实存在的,莫说当年的林县,整个太行山区大部分都缺水。我的故乡在林县辉县汲县三县交界地,1990年我初次踏上这块故土。此前只是听说老家人生活很艰苦,毕竟没有亲身感受。
水,对于生长在平原的我来说,是一个再平淡不过的认知,那次故乡行让我改变了这个认知。
水对于山区人说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,那时候山区的水主要是靠存雨水生活。基本上每个自然村都会有一个大点储水池,接存山上村内雨水,属于集体共用水源。另外每家都会有大小不同的两个储水池,一个是生活用水,一个是日常用水。生活用水是房子上下来的水,房前后均有接水槽流入储水池内,这个池里的水相对干净点,另一个水池就是院子和山上流下的雨水。
遇到大旱年景,唯一的水源只有走二十多里山路的山沟取水。家庭主妇吃过早饭就要下山挑水,动作麻利的可以挑两趟就该做午饭了,而动作慢的只能挑一趟。说山区人“吃水贵如油”,一点不为过。
山里人没有随水泼水的习惯,一碗的洗脸水也要留下他用。
虽然现在用水条件改善了很多,但是山里人珍惜水的习惯没有改变!
林县地处中国北方,从地理位置来比较,相对南方是缺水,但林县年降雨量也有650毫米上下,要比从山西引水的漳河地区多出两百毫米,气候还是比较湿潤的,所以林县还是比较宜居的古城。如果缺水到了那种一罐水的地步,从历史上来说,肯定是没有人愿意在这定居的,而且现在我们从林洲政府的网站也能够看到,林洲境内山清水秀,飞流瀑布,湖光山色加上红旗渠,你是看不出这里是一个极度缺水的旅游胜地的。
至于红旗渠故事中的缺水情景,这是所有石山地区的都会有的局部现象,就是在年降雨量高达两千毫米的广西石山地区,遇到枯水期或者大旱之年,林县那样的局部缺水的故事,也很常见,所以,也要去修建水库,水塘或及引水渠才能够解决山区人民缺水的问题,红旗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动工修建的。
现在,国家保护生态环境,山区基本上都要求退耕还林,减少水土流失,保持绿水青山,林洲也是如此。山区农村吃水问题,大都采用管道输水,基本上实现了自来水进农家。红旗渠从漳河引水,也要受到河水来水的制约,要彻底解决林洲的用水问题,还是要修建水库,退耕还林,现在的林洲,就是在当年红旗渠的精神感召下,实现了新时代的辉煌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林州红旗渠风景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林州红旗渠风景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相关资讯: